本网深圳7月8日电 罗湖区试点“房屋保险+科技巡查”模式,为990余栋高龄房屋系上“安全带”,探索出一条市场化、专业化、智能化的老旧建筑安全治理新路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是对传统“政府兜底、被动应对”治理模式的突破,更是对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次重要尝试。
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保险机制重塑安全管理逻辑。传统的老旧房屋安全管理主要依赖基层巡查,但受限于专业力量不足,往往难以及时发现隐患,事故发生后易陷入纠纷,最终仍需政府“买单”。罗湖区的“保险+科技+安全巡查”模式,将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前置,通过引入专业机构定期排查、智能监测和风险评估,实现隐患早发现、早干预。保险公司不再仅是“赔付者”,更成为“风险管理者”,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应急”向“主动防控”转变。
“市场之手”赋能基层治理,降本增效化解政府压力。政府直接承担老旧房屋安全管理,往往面临人力、财力和专业能力的多重约束。而“费改保”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将部分治理责任转移给保险机构,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提升了治理效率。保险公司基于风险定价机制,有动力投入专业团队和技术手段降低事故概率,形成“风险越可控、成本越低”的良性循环。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科技赋能,让房屋安全监管更智能、更精准。此次试点的一大亮点是引入智能检测工具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房屋进行动态监测和分级管理。传统的人工巡查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AI检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更精准识别隐患,如结构裂缝、墙体倾斜等潜在风险。同时,数据化的管理方式能让政府部门实时掌握房屋安全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拍脑袋”式治理。
城市建筑的“老龄化”是不可逆的趋势,深圳的探索证明,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完全可以构建更高效、更经济的房屋安全管理体系。未来,这一模式若能进一步完善并推广,或将成为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又一标杆。
本期责任:童铃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