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无数AI应用奔赴海外。市场诱人,数据亮眼,故事动听——但落到每一个AI创业团队手中,现实却远比想象更复杂:
产品还没找到“刚需定位”,就开始烧广告铺量;不同市场试了三五种增长渠道,却始终摸不清哪个才是核心引擎;流量进来了,结果收入跟不上,ROI像个黑箱一样没人敢投。
更现实的是:曾经“跑得快”的打法,现在也不灵了。Twitter红人、YouTube测评、TikTok爆款,今天ROI可能还行,明天就失效。增长套路正在变,复制老剧本的回报期越来越短。
这不是一两个团队的偶发难题,而是整个AI应用出海进入“增长瓶颈期”的集体现象。
那么,AI时代的增长,究竟该怎么做?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增长Studio Rockbase的创始人——齐大来为大家分享。
在我们与数十位AI出海团队的深入交流中,发现一些典型的增长误区频繁出现:
很多团队一开始就上手多个渠道,却没有明确的渠道组合策略,结果资源被严重稀释。
产品漏斗没有打通,钱花在广告上,转化却留不住,ROI打不正。
大量时间在优化 engagement,而非分享、拉新这些更有价值的增长行为。
甚至还有团队对SEO望而却步,殊不知正确的策略反而可以迅速见效。
增长不是万能药,它是有窗口期的。今天还能带来正向ROI的玩法,明天可能就成了“审美疲劳”的弃子。越早建立产品与增长协同的底层逻辑,越能把握住窗口期的红利。
二. 产品定位不清,增长只是在“烧钱试错”
真正的出海增长不是“投得多就行”,而是产品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
在我们系统梳理AI出海产品定位路径后,总结出两类具备商业价值的需求模型:
急性需求:强需求+短周期,付费意愿高,适合快速变现的应用;
慢性需求:中等强度+长期使用,关键是高留存、持续贡献收入。
你产品服务的是哪一类需求?和竞品差异点在哪?最适合传播的卖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没有答案,盲目增长只是在浪费资源。
我们会用一套简单但系统的定位工具:DATE 框架(Diagnose, Analyze, Take a different path, Experiment)来帮助你明确方向,并从产品特性出发去选择真正有潜力的核心渠道。
三. 从流量到收入,才是增长的闭环关键
很多AI团队有个共识:“流量进来了,收入却提不上去。”
为什么?核心问题在于增长漏斗不完整,产品价值传递断裂,付费激励策略空白。
现在流行的做法是,像 Perplexity、Talkie、Tolans 这样的产品,开始设计“价值优先的产品旅程”:用户在注册前就能感受到产品的核心价值,再自然过渡到注册和转化流程中。
我们建议用一套更系统的生命周期策略,从第1天的极速转化,到第30天后的长尾转化期,都要有明确的产品内容、功能激活和价格策略。再结合ARPU与用户留存的数据优化,形成收入持续增长的闭环。
四. 渠道打法要拆解,也要本地化重构
不是所有渠道都适合你。
比如:
Twitter 打 PR,适合短周期爆点,但效果维持不久;
YouTube 做评测,长尾效果强,但成本高周期长;
TikTok 适合爆款破圈,转化不稳定但值得用“内容+广告”组合测试。
每个平台的特性不同,早期与成熟阶段也不一样。Web产品优先考虑YouTube,移动端则更多依赖TikTok/Instagram。更重要的是——不论在哪个平台上,都必须做好H5适配,特别是流量转化的最后一环。
此外,还有一点常被忽视:选人不如选对话题和内容 pattern。
我们会拆解各平台的策略差异、算法偏好、内容创意方式,并提供科学选号与素材迭代策略,避免“花大钱却跑不出来”的冤枉路。
五. 本地化,不只是翻译语言那么简单
真正想在海外扎根,不只是把产品翻译成当地语言,而是要理解本地用户的行为习惯、消费偏好、支付方式乃至内容风格。
比如:
东南亚用户更偏好视频内容驱动;
中东地区对技术工具类产品转化意愿强但信任感建设周期长;
北美用户更关注产品是否“省时间、能分享、好炫耀”。
而这一切,不止需要了解,更需要用数据+测试快速验证落地。
如果你是正在出海的AI应用创业者,正在突破增长困局的To C产品负责人,或者正面临产品转型的市场负责人,我们想与你一起探讨更具实操价值的增长路径。
六. 齐大带你解锁AI To C 出海增长全景
非凡学堂特邀齐大在 7 月 19–20 日的 「AI 应用创业增长实战课」进行分享,这不是一场“讲理论”的课,也不是“卖方法论”的课,而是一套围绕实操数据、策略拆解、失败案例复盘、渠道工具分享的系统训练,帮助你在真正的产品周期和市场路径中构建“有结果”的增长链路,内容涵盖:
01.出海增长现状和常见误区
02.产品定位和增长阶段路径
03.从流量到收入的核心链路优化
04.全球化增长渠道和策略实操
05.产品与本地化市场匹配方法
如你所见,我们更关心问题本身,而不只是讲个热闹的“趋势”。
因为出海的AI增长,正处于从“试试看”走向“真打仗”的关键阶段。
如果你正在经历类似挑战,欢迎加入我们。
七. 课程前瞻:齐大对谈精选Q&A
Q1: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背景以及为什么开始现在的事业吗?
齐大:我在互联网增长运营领域差不多 10 年的工作经验,过去经历过在线教育独角兽的早期员工、快手和阿里这样的大厂的业务增长,也搞过消费品创业,最近两年我们把一款 AI SaaS 产品从 0 做到超千万级注册用户、接近千万 ARR水平。今年五月份我自己独立出来,在做一个叫 Rockbase 的增长 Studio,定位是“AI 时代的增长基石”。
简单说,Rockbase 主要有两个板块:Rockbase Growth 和 Rockbase Labs。
Growth 这边,我们做的是基础增长能力的建设,像一支“共享CMO”团队,能随时插入客户的项目,从0到1陪跑,或者帮他们在 PMF 之后加速 scale。我们不只是做投放或某一个渠道,而是从全案策略到执行落地都能接住。我们擅长的增长手段包括:SEO、ASO;网红营销(YouTube/TwitterTikTok /Instagram );内容矩阵号;本地化深耕(中东、日韩、东南亚我们有本地化资源和团队);Affiliate;B 端渠道搭建。合作模式比较灵活,可以是项目制,也可以入股深度参与。
Labs 这边,我们专注做自己的 AI 产品,关注有长期潜力的方向,不追热点,更想打磨出真正能跑出来的产品。
整个 Rockbase 的名字其实就来源于这个理念——在这个浮躁的 AI 大潮里,我们想做点扎实的事,打造长期有积累、有复利的增长系统和产品。
Q2:您提到当前很多产品在“增长”上存在误区,具体是什么?
齐大: 一个非常普遍的现状是,大家要么认为增长可以变成一本通用手册,只要我对每个板块和环节足够清晰就可以稳定增长了,但实际上AI产品增长的范式在不断变化,前两年好使的招数现在用就会失效,YouTube的红人一直在涨价,投放的CAC同时也不断在攀升,要么就是成也某种增长方式,败也某种增长方式,可能是某一种增长手段,比如SEO、比如投放,流量和用户结构极大影响了收入和ROI。再比如,很多人过于看重流量的获取,而忽略了用户进来之后的行为引导和价值传递。很多人不关注用户进入网站后的整个漏斗转化,比如从访问到注册,再到付费的每一步。他们要么花大价钱买流量,要么就是因为自身产品流量还不错,就忽视了内部的优化。这导致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你的用户转化链路没做好,引流再多也没用。
Q3:您认为创始人们最需要关注但常常忽视的关键数据是什么?
齐大: 我在和很多创始人交流时发现,大家对一些核心数据很不清楚。比如我问他,你的LTV(用户生命周期总价值)是多少?它决定了你拉新成本的上限。很多人是算不清楚的。所以,像用户的注册率、LTV、CAC(用户获取成本)、ROI(投资回报率)这些数据,都是做增长时必须时刻关注和清楚的。
Q4:对于优化从流量到收入的转化链路,您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齐大: 用户的期望是“立即获得价值”。所以,在用户注册之前的体验非常重要。比如,你可以让用户在不注册的情况下,就能体验产品的核心功能,当他聊到一定程度或想解锁高级功能时,再引导他注册。此外,要根据用户的生命周期来运营,用户在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的需求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触达和转化他们。
Q5:您提到的第二个核心是“Revenue Model”(收入模型),如何才能提升单个用户的价值(LTV)?
齐大: 提升LTV的核心,就是从每个用户身上获得更高的平均价值。有几个核心策略:
Q6:除了直接提升价格,还有哪些策略可以降低用户流失,变相增加收入?
齐大: 降低流失率(Churn)非常关键。
绑定核心价值: 你可以把高价值的功能和年包或高价包绑定,用户一旦使用,取消的意愿就会降低。
建立用户的“数字资产”: 让用户在你的平台上积累越多的内容和数据,他的迁移成本就越高,就越不容易离开。
差异化定价: 可以根据不同国家进行定价拆分,比如美国和印度的定价策略就可以不同。
提供挽留选项: 当用户想要取消订阅时,可以提供一些折扣,或者把月包降级成一个更轻量的周包,来挽留他们。
Q7:您还提到了哪些被验证有效的具体增长打法?
齐大: 邀请好友是很好的方式,比如邀请方和被邀请方都获得奖励。我了解到有家公司为了做这个邀请码功能,准备了很长时间,因为它能带来大量用户。但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旧的渠道可能正在失效,比如几年前用Twitter投放广告效果很好,现在可能成本又高、效果又差了,增长的思维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变化来迭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