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斩获白玉兰大奖!这部热播剧的副导演,竟然是一名同济建筑专业的高材生
2025-07-29 14:49

图片
图片

提起近两年的华语佳剧,《小巷人家》一定有着一席之地。它用两户人家的故事,织就了80年代市井生活的沉浮画卷,也用烟火人情中的温暖底色打动了无数观众。


6月27日,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临港举行。电视剧《小巷人家》此前喜提最佳电视剧、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七项提名,最终蒋欣凭借宋莹一角斩获最佳女配角奖。


图片
图片


镜头中这些精彩瞬间的背后,是谁在默默添砖加瓦?微观上海与《小巷人家》现场副导演周挺好进行了一次对话。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其实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这看似迥异的职业轨迹,在他身上却完成了一次充满诗意的奇妙流转。


我们与周挺好聊起片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也试图探寻,这条从建筑图纸通往光影世界的蜿蜒小径,究竟铺满了怎样的风景。


1

在烟火气里校准每一帧生活


监视器藏在苏州巷弄深处一户人家的窗后,周挺好听着对讲机里传来的指令,目光紧锁在庄超英家的门上。“庄老师,出!”他掐准时间点cue演员走戏,门应声而开,演员步入镜头——这是作为《小巷人家》现场副导演的周挺好,日常工作中稀松平常又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位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研究生,如今是剧组里“兜底”的人,确保镜头前的一切——从布景道具到演员的调度——都如精密的齿轮一样严丝合缝。


在拍摄现场,导演张开宙在监视器后运筹帷幄,周挺好则身处烟火气十足的巷弄“前线”。他的耳朵时刻捕捉着对讲机里导演的指令,眼睛也要盯紧现场的一切变量。“比如剧情上,庄超英需要从房间里走出来,但拍摄时身处屋内的演员可能听不清指令,我就需要在相应的时间点把他‘喊’出来。”


图片

《小巷人家》剧照


周挺好娓娓道来,他的工作远不止于此:一场泼水戏后,他需要立刻为被泼的演员准备湿衣服;在多条连拍的过年戏中,端上来的菜也必须次次冒着恰到好处的热气——有“锅气”但不能烫嘴。同济建筑系的背景,也让周挺好顺理成章地担起了准备剧中建筑设计院道具的重任,笔、丁字尺、设计图纸、建筑模型……这些承载时代印记的物件,也时常唤起他的专业记忆。同事们把这份信任交给他,他则用细节上的专业度回应这份信任。群演调度、场景布置,这些琐碎庞杂但不曾展露在幕前的工作,都指向着同一个目标:让镜头中呈现出的生活足够真实。


图片

1



2



图片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楼现状

图片来源:@Evey


为了尽可能还原80年代初的校园风貌,周挺好在拍摄前带着同事回到母校采风。在同济生活了七年,这次他却有了新发现——一本资料集告诉他,如今外国语学院所在的那栋楼,在1979至1992年间,曾是同济设计院的驻地。楼内的螺旋楼梯与井字格的天窗无声地诉说着过往,这种独特的年代感与空间氛围,正是剧组梦寐以求的。但由于经费及学校管理规定等方面的限制,在同济实地拍摄的希望落空,最终,他们在宁波寻觅到了两座质感相近的历史博物馆,经过精心改造,荧幕中的“同济大学”和“设计院”才得以诞生。


剧中的许多细节同样需要反复打磨:色弱是否真会成为庄图南进入建筑系的阻碍?甲方来设计院开会时是什么样的?庄图南在工地上又是什么状态?这些都需要周挺好与其他同事一起,在反复查阅资料与多方印证中,求得最大化的“准确”。


图片

《小巷人家》庄图南(范丞丞 饰)剧照


2

镜头内外的上海:从“过程”到“结果”


看过《小巷人家》的观众都知道,剧中的主角生活在苏州,后续随着子女们考学、工作,上海也成为了剧中十分重要的背景元素。“上海是那个年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是发展速度最快、拥抱新时代最典型的一座城市;而苏州又很能代表江南的气质。”周挺好分析,原著作者兼编剧大米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大时代的浪潮与小巷中两家人的命运紧密交织,把江浙沪地区的发展历程不落痕迹地融入了主角的成长过程。


剧中的多个设定,例如人物的年龄、林栋哲和庄筱婷跳级、庄图南进入建筑行业等,都使得他们人生的多个关键阶段,全部精准卡在了时代巨变的节点上——高中两年制变三年制、平遥古城保护规划、价格闯关、浦东大开发、南浦大桥竣工、上海试行公积金制度、大学生毕业由包分配转为“双向选择”……这些大事件就像针脚一样细密地缝合进了角色的经历中,许多年轻观众也得以跟随他们的视角,真实触摸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脉搏。


图片

《小巷人家》剧照


“像我也在上海上学、工作过,跟剧中所讲的行业也有关系,所以更能够在细节处去尽量放大一些具有真实感的东西。其实我在十几年前刚来时,看到的上海已经是一个‘结果’了,但八九十年代时还是一个’过程’,有过程就会有变化,作为戏剧故事来说就更有力量感。”


周挺好感慨,他在剧组时经常有一种“时空重叠”的感觉,“我们已经很习惯交通发达、街道繁华、娱乐生活丰富、精神状态充盈的这样一种城市面貌,那上海是如何由三四十年前变成现在这样的呢?当时制片组也去拍了一些现在上海的空镜素材,剪到一起就感觉对比很明显,会产生很强烈地想把这个故事拍下去的动力。”


3

命运的齿轮:从图纸到片场


不少人初识周挺好时,都对他大跨度转行的经历感到好奇——本科学土木、研究生读建筑的他,为什么毕业后会一脚踏入娱乐行业?


“我其实一直不太擅长规划职业路径,”他笑言,“本科毕业时,只是单纯想从纯工科转向一些能结合创造性的方向,所以考了建筑的研。”研究生毕业前,他原本已与徐汇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谈妥,准备六月就去报到入职。但命运的齿轮就在那时悄然转动了——当年,笑果文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校招,这也是该公司成立至今的唯一一次校招。笑果的首席编剧、招牌脱口秀演员程璐现身复旦,做了一场妙语连珠的宣讲会,周挺好当时就觉得“被征服了”——如果以后的工作氛围这么有趣,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经过笔试、面试、训练营等长达几个月的筛选后,他成了被选中的幸运儿之一,进入笑果新建立的影视剧改编部门,成为了正式员工。


从大一起,周挺好就是同济东篱话剧社的活跃分子,他内心一直埋着创作的种子,但在上海,通往专业影视创作的道路寥寥。“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笑果正好做了那次校招,我其实很难真正转行。”他回忆道,“家人肯定会有不理解,觉得设计行业更传统和稳定一点,这个也没办法。我自己倒是没有纠结太多,就是想尝试看看,自己热爱的事情做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在笑果的三年多,周挺好拥有了做剧的初体验,后续也经历了公司的战略转向,当笑果决定聚焦综艺、放弃影视赛道时,周挺好知道,是时候离开了。他选择北上,奔向影视资源更集中的北京。几个月后,凭借一个剧本项目和一些测试,他敲开正午阳光的大门,与《小巷人家》相遇了。


图片
周挺好在片场

4

从“我要表达”到“我们共鸣”


非科班出身的周挺好,最初是怀揣着纯粹的创作热情闯入影视行业的。“那时候会以为创作只是创作,很容易忽略一个关键事实——它同时也是实实在在需要落地,需要投入真金白银去解决无数实际问题的一个项目、一门生意。”他坦言,最初的落差感很强烈,但同时这种落差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慢慢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必须那样操作,为什么有些创作上的想法不得不做出取舍。“本质上还是在创作想要达到的效果与制片管理者对成本的考量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


更深层次的领悟则关乎市场。“后来发现,即便抛开成本,只考虑纯粹的内容创作本身,也无法回避很多对于市场的考量。”周挺好表示,自入行以来,他心态上的最大转变也源于此:“刚开始,满脑子都是‘我要表达什么’,全凭个人喜好去判断。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想说的和市场想要的、观众想听的,不一定在同一个频道上,就需要想办法调整。创作既要有一部分’落俗’,又一定要有创新的地方——既要讲述能触动观众心弦的话,又不能仅仅是迎合。


图片
图片
《小巷人家》片场的记忆


从笑果到现在正午阳光的几段经历,周挺好刚好把一个影视项目创作最前期和最后期的工作都体验了一遍,包括策划、写剧本、制片管理、做副导演、再到做后期和宣发。“我发现全周期内不同工种的朋友,思考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体验会增加很多的视角,也让我越来越感受到,你没有想说的话是不行的,但如果太执着于某一些你想说的话,可能也会产生问题。需要去寻找一些‘集体语言’,它讲出来之后能够给观众包括创作者自己,带来一些集体的精神反馈。”


这些经历和思考也让周挺好沉淀出一种新的创作观与职业习惯:如今,当一个新的创作构思萌芽时,他会先问自己:它能打动更多人吗?能引起共鸣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可能至少这个切入点有点问题,“如果我自己坚信它有价值,想让它被更多人听到的话,可能就要采取一些技巧和手段。尽量坚持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然后把它呈现出来。”


图片

周挺好为每位演员手绘的杀青图


《小巷人家》的热播带来了潮水般的观众反馈。看到人们热议黄玲与宋莹之间那份跨越时代的女性情谊,或是被庄超英的“愚孝”戳中内心、直呼“太真实”又“不忍看”时,周挺好在片场日夜奔忙的疲惫似乎找到了慰藉。透过这些评论,他仿佛也重新看见了自己来时的路,以及那条烟火升腾的巷子里,属于普通人的、坚韧生长的力量。




作者、编辑:小轩

图片


微信号winshanghai

INSIGHT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斩获白玉兰大奖!这部热播剧的副导演,竟然是一名同济建筑专业的高材生】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chinazwhb.kub2b.com/quote/535.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企库往资讯移动站http://mob.kub2b.com/,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