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柳堡的故事》:开军事爱情题材电影先河(二)
2025-09-15 12:51

《柳堡的故事》既表现爱情,又反映军事,细腻含蓄是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

王苹接手《柳堡的故事》后,组织人马对剧本根据电影需要作了适当的修改,并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来找“二妹子”,结果找来找去,却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正当她为此感到苦恼时,黄宗江、吴石岩“雪中送炭”来了。他俩向王苹推荐了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话剧演员陶玉玲。黄宗江是王苹的老朋友,做事一向很有眼光。心急的王苹恨不得立即见到陶玉玲。不巧的是当时陶玉玲正在各地巡回演出。王苹从南京找到杭州,又从杭州找到舟山,终于在舟山“截住”了陶玉玲。然而,当她第一次见到陶玉玲时,却感到有些失望。原来陶玉玲由于为战士们演出疲劳过度,眼睛肿起了一个大包,整个脸都有些变形,同行的人见了都认为陶玉玲不是饰演二妹子的最佳人选。但王苹却感到陶玉玲尽管“不美”,但气质不错,再说跑了这么远,就这么放弃也有些不甘心,便给陶玉玲拍了些照片带了回去。同事们看了照片后说:你在全国到处找演员,没想到找了这么一个“独眼龙”。但王苹对这个“独眼龙”却很上心,她把陶玉玲与饰演“二妹子”的其他人选比较来比较去,最后觉得“二妹子”角色还真是非陶玉玲莫属。好在厂长也站在了王苹的一边,“二妹子”的角色就这么定了下来。

找到“二妹子”后,王苹便带领剧组一行来到江苏宝应县柳堡乡拍戏。柳堡原来叫留宝头,后又改名刘坝头,石言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为体现既是战争又是抒情的风格,遂将刘坝头改成了柳堡,因“柳”字多情,“堡”有兵味,况且刘坝头上也都是些大柳树。这一改不但使剧名有了浓浓的情味兵味,而且也使刘坝头在《柳堡的故事》上映后改名柳堡。

王苹带摄制组来到外景地后,为了使演员们充分把握自已所饰演的角色,她安排演员们与老乡们生活在一起。陶玉玲与饰演“我爹”的康天生同志一起跟老乡们学划船,跟姑娘们学割麦子,还利用业余时间帮姑娘们补习文化,正是这种朝夕相处的生活使演员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柳堡姑娘们的真诚和朴实,演起戏来也显得得心应手。拍《柳堡的故事》时,正逢王苹爱人宋之去世不久,但为了拍好这部戏,她努力克制着内心的悲痛,几乎将全部时间都扑在了这部戏上,夜深人静时,演员们一觉醒来还经常发现她在煤油灯下伏案工作的身影。

《柳堡的故事》是陶玉玲第一次拍电影,也是她的成名之作。也许正是因为偶然走上的银幕,陶玉玲演起二妹子的表现才更为本色,用她自已的话说“本色得什么也不懂,什么镜头,什么近景、远景,一概不知”。直到数十年后,谈起当年演二妹子第一个镜头的情景,她还是不知不觉地将自已当成了二妹子。“我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拍《柳堡的故事》,风景很漂亮,柳树、小河、慢慢一条小船……我的背影,我跟我爹就这样划着船出来了,慢慢地上岸……上岸以后,听到有人在唱歌,实际上是在帮我们家修房子……我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也没见过这么多解放军,这么多男孩子,一上岸一看这么多,就很不好意思地从这些部队的中间这么低着头走过去了。……”

看过《柳堡的故事》这部影片的人对戏中二妹子躲在水塘里的那场戏一定印象很深。其实,这场戏是在北京莲花池拍的,而且拍摄时天气很冷,水很凉。王苹怕冻着陶玉玲,便让美工挑来两桶热水,一开拍就往池里倒,陶玉玲随即跳入水池中。其实,那么大的池两桶水是根本热不起来的,陶玉玲躲在水中冻得直发抖,但她的心却被大家的关爱暖得热乎乎的。

《柳堡的故事》是反映爱情故事的,但影片中却没有一处谈情说爱的镜头。其实,细腻含蓄正是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戏中陶玉玲的话很少,一段要求参军,三次叫副班长,台词总共加起来才208个字,但她凭着自己的聪慧灵性把少女怀春的情致演到了极致。导演王苹只要一点拨,她就立马能悟出什么来。而王苹点拨最多的要算那句“二妹子,给我们加点糖”。 剧中有一场戏描写的是部队回来后,小牛把副班长拉到姐姐的房间里,让他看二妹子给他做的鞋,副班长不好意思地跑了出去。摄影师这时将镜头摇向了正在梳妆的陶玉玲饰演的二妹子,当陶玉玲表演在头上插花动作时,在一旁的王苹对她说道:“好,二妹子,再给我们加点糖。”陶玉玲在往头上插花的那一刹那,自然流露出甜甜一笑,这甜甜一笑将少女的腼腆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乐得王苹嘴都合不上了。

同样的含蓄也体现在了副班长身上。剧中有一场戏是二妹子给副班长倒水,烫得副班长跳起来又死捧着那个杯子,嘴里连忙说着没事没事。还有二妹子让小牛捎信儿约副班长到小桥那边去,副班长高兴得不知怎么好,咧着嘴到旁边做了一套单杠。这些动作将那个年代爱情的含蓄表现得淋漓尽致。

罗瑞卿称赞《九九艳阳天》是“最好的抒情歌曲”

“九九那个艳阳天呀咦唉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风车儿转啊,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与演员的含蓄相比,《柳堡的故事》还把另一种美的享受带给了观众,这就是优美景色与悦耳音乐的完美结合。在导演王苹细腻抒情的风格指导下,摄影师曹进云将苏北水乡恬静,优美如画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影片开始时江南的小桥流水,绿色的田园、转动的风车,动人的音乐将观众很快带入一个和平、宁静、温馨的环境,预示着一个优美爱情故事的即将发生,而影片适时而响的那首《九九艳阳天》更是将这种妙不可言的美丽推向了极致,从而产生出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1958年初,《柳堡的故事》拍摄完成,影片一经公映,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影片所到之处,到处都响起了《九九艳阳天》那优美的旋律。尽管《柳堡的故事》以其清新自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同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尤其是对这首由高如星创作的《九九艳阳天》争论更为激烈,有人认为这首插曲“表现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粉红色的爱情幻想”,“迎合了很多青年的不健康情绪”。使人在歌里“感受到的是一种软绵绵的不够健康的情绪”,“好像是又听到了解放前扬州姑娘卖唱时的那种扭扭捏捏的音乐格调,也想到了周璇唱的《天涯歌女》,二者在旋律的装饰上很相似”。《北京日报》、《人民音乐》、《大众电影》等各大媒体围绕这场争论也相继刊发《“九九艳阳天”是一首很健康的歌曲》《“九九艳阳天”的创作方向值得研究》、《战士喜爱“九九艳阳天”》、《不应该过份推崇“九九艳阳天”》、《这不是一首好的爱情歌曲》、《“九九艳阳天”唱起来不对劲》等多篇文章。李焕之、瞿希贤、李凌、谭冰若等著名音乐家对这首歌则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一首比较成功的爱情歌曲,其情调是委婉动听的,旋律比较优美,并且有令人感到亲切的南方民歌的特色”。罗瑞卿总谋长也称“这是一首最好的抒情歌曲”。这场争论的结果使得《九九艳阳天》影响更深更广,并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一首爱情歌曲。

周总理也非常喜欢这首歌,对陶玉玲在影片中扮演的二妹子也很是欣赏。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招待会,他在接见陶玉玲时说:“你是在《柳堡的故事》里演二妹子的吧,演得很甜啊!”“演得不错嘛,你还年轻,不要骄傲,好好努力。”听了总理鼓励的话语,陶玉玲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连连点头。事实上,尽管陶玉玲在后来演过不少角色,但她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在《柳堡的故事》中饰演的二妹子。直到今天,二妹子的身影还伴随着《九九艳阳天》的优美旋律不时浮现在人们眼前,成为对那个特殊年代的一种永远的记忆。

摘自:《党史博采》2007年第6期 作者:袁成亮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柳堡的故事》:开军事爱情题材电影先河(二)】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quote/2201.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企库往网资讯移动站http://mob.kub2b.com/,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