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家,看到家乡又有了新变化,道路宽敞、村庄整洁,景观树和太阳能路灯随处可见,房前屋后也比以前干净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紫都台镇毛德村村民李国强常年在外务工,谈起家乡变化,难掩心中的喜悦。
李国强今年40岁,十几年前随村里人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最初搞装修,跑了许多个城市,这次回家探亲,焕新的村容村貌让他感到惊讶。
曾经的毛德村,垃圾随意丢弃在路边沟渠,畜禽粪污堆积如山,村容村貌一片杂乱。
为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毛德村结合实际,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治理农村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以及改善村容村貌等工作为主攻方向,建立党员示范、干部行动、榜样带动、群众互动的“党建+”新模式,形成党支部主导、党群共治、家家户户参与的常态化治理环境机制,在全村涵养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文明风尚,让乡村人居环境增添了“颜值”、提升了“气质”。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baitong.kub2b.com/file/upload/202508/13/214850932.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在村路上,一位身穿橘色马甲的劳动者拿着扫帚、镰刀,细心地清扫着路上的垃圾,清理着路旁的杂草,他就是村里刚刚上岗的保洁员——金树军,一位默默耕耘在乡间小道上的农村人居环境“美容师”。
如今的毛德村,像金树军这样的保洁员时时可见。“现在从自己村选保洁员,村里负责划分清扫区域,还有专人巡查,保洁员干起活来积极性特别高,村庄环境也越来越整洁。”该村党支部书记白晓春介绍,随着村里环境越来越干净,乡亲们开始带头拆违建、抢着清垃圾,谁也不甘落后。
为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风貌,毛德村结合“人工+机械”的清理方式,组织志愿者和广大群众,对村庄主次干道、沟渠等乱堆放的杂物、障碍物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清理整治,让人居环境的美从“里”向“外”延伸。
除此之外,毛德村还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体系,优化治理结构,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鼓励群众参与。制定推行村规民约,抵制陈规陋习。大力开展“最美家庭”评比活动,基本形成自我管理、自觉践行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
“脸面”洗干净了不够,还得“强身健体”。毛德村充分挖掘耕地潜力,推广关键技术,强化指导服务,因地制宜扩大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面积,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挖掘乡土文化,发挥区位优势,将乡村休闲旅游作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金树军滑动手机相册对比今昔:斑驳的水泥路升级为平整的柏油路,分类垃圾箱有序排列……“环境好了,连城里亲戚都羡慕我们的‘乡村生活’。”这位农民的笑脸印证着环境蝶变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