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一处楼盘前,张明握着一张泛黄的购房合同蹲在路边——2021年他以1.8万/㎡的价格买入这套婚房,掏空父母毕生积蓄还背上百万贷款。而如今同小区挂牌价已跌至7300元/㎡,总价从100万缩水至42万。中介直言:“想卖?除非再降10万。”
这不是孤例。2025年的中国楼市正经历残酷分化:北上深核心地段房价企稳回升,而三四线城市深陷下跌泥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四线二手房价格累计跌幅超10.5%,库存去化周期长达23个月,土地流拍率飙升至38%。一套套曾经承载着家庭梦想的房子,正变成吞噬两代人财富的黑洞。
楼市分化已成定局。2025年第一季度,一线城市核心区二手房均价同比上涨3.7%,杭州未来科技城等热门板块甚至创下历史新高。而同期三四线城市房价暴跌5.8%,部分远郊楼盘跌幅超50%。
这种撕裂源于三重冲击:
人口塌陷:90后比80后减少1.2亿人,2024年结婚人口跌破500万,三四线城市人口持续外流。以榆林为例,产业转型滞后导致年轻劳动力出走,老旧城区房价年均下跌5%。
供需逆转:全国住房足够30亿人居住,鄂尔多斯核心区7000元/㎡仍无人问津;郑州、武汉等二线城市二手房挂牌量突破20万套,平均成交周期长达119天。
政策落差:专项债、城中村改造资金集中投向高能级城市。2025年上海获2400亿保障房贷款,而同类资源在三四线几乎绝迹。
当“房子永远涨”的信仰崩塌,持房者被迫直面血淋淋的现实。玻璃大王曹德旺三年前就发出警告:“全国6亿栋住房对应4亿家庭,房子过剩50%。多余的房子趁早卖,钢筋水泥堆不出未来!”
是否止损离场?答案取决于房产基因。
三四线非核心房产:立即止损
若房产位于人口流出城市远郊,持有等于慢性自杀。以当前价值120万的房产测算,5年后可能跌至70-85万,年均贬值8%。更残酷的是流动性枯竭——链家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二手房带看量同比下降47%,降价是唯一出路。
行动指南:降价10%-15%挂出,同步申请城市更新拆迁。住建部2025年计划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是最后的逃生通道
都市圈潜力资产:观望待涨
若房产具备三项基因——核心城市地铁1公里内、房龄<10年、对口优质学校,则需坚守。例如深圳前海、上海临港等政策高地,2024年四季度二手房成交逆势增长19%。这类资产5年内有望增值至150万以上。
“鸡肋房产”:置换升级
一线老破小或二线非核心区房产陷入纠结。广州海珠区1980年代楼梯房年跌幅3%,但赌拆迁概率存在。专家建议:查城市更新规划,若未纳入3年计划立即抛售;用拆迁预期溢价谈判,置换核心区小户型;租金回报率<3%且无学区加持的果断放弃。
7月政治局会议释放关键信号:未提房地产,却22次强调“高质量城市更新”。这背后藏着系统性救援方案:对于持有贬值房产的家庭,此刻正站在政策窗口期关闭前最后一班列车门边。
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价格。在城中村改造的挖掘机轰鸣声中,在REITs基金收购评估师的脚步声中,新的逃生通道正在打开。当两代人的积蓄化作市场的学费,唯一能赎回的,是及时转身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