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洞察 | 在支持乡村可持续发展方面,普惠金融如何发力?
2025-08-11 18:15

目前,尽管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尚未形成独立的战略框架,但已深度渗透于多项政策与实践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制度,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等。经济可持续性领域的政策实践同样值得关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和《关于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构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框架,强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提供了社会维度的政策支持,强调乡村文明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性。


在金融支持乡村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已开展了多方面的创新尝试。绿色金融举措日益丰富,多家金融机构设立了支持农村绿色发展的专项信贷,对环保项目给予优惠利率,同时发行"绿色农业债券"支持生态农业项目。可持续信贷导向逐步建立,部分银行将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纳入农村贷款审批流程,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开发了林权、碳汇等生态权益抵押贷款,推出支持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的专项融资方案,满足了多样化的绿色发展融资需求。气候适应性金融工具也在探索中,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自然灾害风险保障机制等创新产品增强了乡村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保障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具体到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在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方面,中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202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确立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明确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制度保障层面,建立了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多层次的协调机制,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金融机构"三农"事业部制度等,形成了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评估激励措施方面,将涉农贷款投放纳入金融机构评估体系,实施差别化监管和考核政策,如设立再贷款优惠利率、定向降准等激励措施,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这些制度安排为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激励机制。


从实践创新来看,金融服务渠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物理渠道方面,通过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助农服务点等下沉机构,提高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截至2023年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已达到99.5%,基本实现了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利用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技术,降低了服务成本与门槛。2023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农村地区支付机构业务覆盖度已达到98.2%,数字支付的普及大大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这种物理渠道与数字渠道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信贷服务创新是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制化信贷产品不断丰富,如农民合作社贷款、家庭农场信贷通等,满足了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融资需求。小额信贷服务持续优化升级,延长贷款期限、简化续贷流程、合理设定贷款额度,提高了融资便利性和适配性。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已达到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4%。作为参照,2023年末这一余额为12.59万亿元,年增速20.34%,表明过去两年农村普惠金融信贷的总量和占比均保持较快扩张。


担保方式创新是解决农村融资抵押物不足问题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盘活了农村沉睡资产。同时,建立了政府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有效降低了融资门槛和担保成本。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推广,通过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开展上下游融资,解决了小农户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这些担保创新措施拓宽了农村抵押物范围,提高了信贷可获得性,为乡村产业链融资提供了新思路。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也为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加强了信用信息共享与应用,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村支付结算网络持续优化,提升了基础支付服务质量和效率。农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增强了农村居民使用金融服务的信任度和安全感。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知识普及是提升农村金融素养的重要途径。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农民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夜校等方式,指导农民合理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防范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风险。这些金融教育活动增强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和能力,为普惠金融的深入推进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监测评估方面,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评估指标体系。覆盖广度指标包括涉农贷款覆盖率、农户信用建档率、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等,反映了金融服务的普及程度。服务深度指标涵盖涉农贷款余额及增速、普惠型涉农贷款占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获得率等,衡量了金融服务的深入程度。服务效率指标包括涉农贷款不良率、农村地区融资成本、贷款办理时效等,评估了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服务满意度指标则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投诉处理率等,反映了服务的主观评价。这套指标体系为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成效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多地设立了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差异化、创新性做法。浙江湖州构建了绿色金融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体系,将绿色金融与乡村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四川广安探索了"三权"(承包权、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模式,盘活了农村资产。贵州黔东南发展了特色产业供应链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山东寿光建立了农业产业园区全产业链融资服务模式,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这些地方创新实践为全国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洞察 | 在支持乡村可持续发展方面,普惠金融如何发力?】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baitong.kub2b.com/quote/1723.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企库往资讯移动站http://mob.kub2b.com/,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