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从《神雕侠侣》的江湖传奇到《长安十二时辰》的盛世画卷,浙江象山影视城见证了中国影视的蓬勃发展。
如今,象山县人民法院“星光影视”共享法庭如同不可或缺的“场记板”,默默守护着每一部作品的诞生。它不仅高效化解影视纠纷,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让法治阳光温暖影视创作的每个环节。
光影背后暗礁丛生
象山影视城的繁荣图景下,并非没有阴影。产业的独特生态,高度流动性、项目短期化、用工灵活化,催生了不容忽视的行业治理难题。
权益保障脆弱。大量群演、幕后工作者通过“日结”“场结”等临时结算方式获得薪水,行业内薪资拖欠情况频发,劳动关系界定模糊,合同条款暗藏陷阱,而个体维权力量薄弱。
知识鸿沟显著。部分从业人员对劳动法、合同法等基本法律认知不足,风险识别和维权能力欠缺。“看不懂合同”“吃了哑巴亏”成为许多“象漂”的切肤之痛。
传统解纷“水土不服”。影视拍摄节奏快、周期紧,与冗长的司法程序形成矛盾。纠纷一旦发生,对从业者往往意味着机会流失。以灯光师李某为例,欠薪维权导致其错失工作机会,胜诉后业内合作锐减。
行业治理协同不足。影视产业链条复杂,各主体权责不清,缺乏高效协同的治理机制化解摩擦。如场务人员杨某工伤索赔时,遭遇三方推诿,陷入维权僵局。
这些法治“暗礁”不仅威胁从业者权益,更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星光影视”共享法庭的诞生,正是对这片治理真空的精准回应与系统性破题。
打破壁垒系统破题
直面挑战,象山法院以“星光影视”共享法庭为支点,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贯穿影视创作全流程的精准法治服务体系。通过融合司法、行政、行业等多方力量,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从碎片治理到系统施策的转变。
在普法教育方面,共享法庭打造“进驻影城第一课”,为不同群体定制专业法律课程;采用“共享法庭+民法典”模式,联合高校制作普法短剧,将晦涩法条转化为生动案例;设立“象漂法治驿站”,由法官驻点开展服务,接受“线上+线下”咨询;利用“星光讲堂”平台,剖析“阴阳合同”“薪酬拖欠”等案例;举办“法律游园会”,通过“模拟法庭”“维权知识闯关”等互动游戏,提升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如今,“主动查合同、签约留证据”已成为行业普遍共识。
法官赴影视城开展送法进剧组活动
在服务效能方面,共享法庭提供全天候响应服务,构筑“法治安全网”。服务站配备智能终端,提供24小时在线法律咨询与指引。如群演吴某遭遇欠薪,与法官视频连线后,共享法庭结合出工单、微信记录,当场展开核验,吴某当天下午就成功领回1000元欠薪。
在纠纷化解方面,共享法庭发挥协同解纷枢纽作用,实现“矛盾不出景区”。整合“三官一律”,即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核心力量,联动辖区人民法庭、乡镇社会治理中心、影视城管委会,统筹特邀调解团、影视联络队,形成强大解纷合力。如某工作室与某影视公司16万元剧集结算纠纷中,调解员联动产业区管委会专业人员,精准适用行业标准,仅用48小时就促成双方达成协议。
法治星光结出硕果
“星光影视”共享法庭的深耕细作,已成功将“法治软实力”转化为驱动象山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竞争力”。
自2021年创建以来,共享法庭累计化解涉影视产业纠纷257件,其中2025年上半年化解37件,调解量同比增长32%,象山法院影视行业诉讼案件从2021年的16件降至2024年的9件。
行业交易成本锐减。共享法庭通过普法教育、合同审查指引及示范文本推广,如针对“道具租赁违约纠纷”制定的示范文本,推动同类案件下降40%,有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纠纷,优化了行业协作环境。
治理效能智慧升级。深度融入“智治影城云平台”,与14家单位实现数据互通。创新“司法数据+产业数据”双轨分析机制,精准研判法律风险趋势,连续3年形成法治态势分析报告,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智慧治理飞跃。结合“执通车”应用,实现执行精准布控、快速处置,构建“数据共享+协同处置+信用惩戒”全链条执行新模式。
图为“智治影城云平台”
区域核心竞争力增强。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重要竞争优势,2024年影视产业区营收增长21.6%达40.2亿元,税收突破3.42亿元。
“星光影视”共享法庭的实践,构建了融合预防、赋能、响应、解纷于一体的全周期法治“守护网”,塑造了基于规则和信任的产业新生态。在象山这座“东方好莱坞”,法治与创意交相辉映,持续照亮着影视追梦人的前行之路,也描绘着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