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总有妈妈问我:“你们家娃的数学怎么那么顺?” 我都会递上一句:我们走的不是“神童”路线,只是起步早、资源挑得准、心态放得松。
现在娃6岁10个月,按常规进度,今年秋天就要上小学了,现在刷到浅奥二年级下的题,思维快、解法多。
别人看到的是“进度条”,我看到的是“情绪曲线”:从2岁时奶声奶气地数楼梯,到现在自己窝在沙发里看数学故事书,中间其实没有哪一步是“惊为天人”,只是“日拱一卒”。
很多人把“早起步”误解为“抢跑”,我更愿意叫它“预埋”。就像装修房子时先把水电跑好,后面装灯装地板才不会返工。数学的“水电”是什么?是数感、是空间感、是能把现实问题翻译成数学语言的能力。这些东西不靠刷题,靠“生活”。
数楼梯:从1数到100,再倒着数,跳着数,双数单数轮流数;
分饼干:两块饼干三个人怎么分,娃自己拿手分分看,自然而然就懂了“分数”长什么样;
袜子配对:颜色、花纹、长短,分门别类,从视觉冲击中学会分类、集合与映射;
超市货架比价格:哪个最便宜?比线上贵了多少?比大小、凑整十;
空间感藏在积木里:磁力片、乐高、立方体轮番上阵;
……
关键词:游戏化、大量重复、保护兴趣
这个阶段,我开启了“囤书狂魔”模式,练习册“大撒网”:摩比爱数学、学而思七大能力、何秋光、七田真、逻辑狗、公文式、韩国阶梯数学、小红花阶梯数学……
【避坑提醒】
• 不要一次摆多本练习册让娃选,他会选择困难。
• 不要死磕一本,低幼娃的厌倦点来得比你想象的早。
关键词:双轨并行、兼容线、细嚼慢咽
低幼练习册一周一本,刷的太快,4岁半刷完所有囤的练习册后,我尝试引入校内数学,5岁做完一年级《天天练》上册后,发现娃“吃不饱”,咬咬牙开始引入浅奥。
每日节奏:15分钟“闪电战”。
从开始给娃亲自阅读开始,我们家就执行“阅读三件套”:英文绘本+中文绘本+数学绘本。数学绘本的数量大概占到总量的1/4,但质量极高。
阅读方法:不提问、不考核,让娃自己把故事“反刍”成题。
下面提供一份“心头好”清单,按年龄由浅入深排序:
《婴儿数学玩具书》——比较、排序、一一对应,玩中学的经典书。
《数一数,亲了几下》——把“加法”讲成“亲亲”游戏。
《一起数数123》——DK出品,图片大、数字粗,适合指读。
《MAMOKO妈妈看!低幼版:从1数到10》——无字书,让娃自己编故事。
《快来数数吧!》——日系画风,数字拟人化。
《你好! 数学1:十只熊,一个家》——把“10以内的分解组合”讲成搬家故事。
《神奇的数学11:猫咪家的洗衣房》——立体机关,娃一边翻一边数数、配对。
《MathStart数学启蒙阶段1》——美国经典,生活场景+数学概念。
《DK玩出来的百科:奇趣数学游戏》——骰子、转盘、拉页,互动性强。
《美丽的数学:十个人快乐大搬家》——安野光雅的手绘,美育+数感。
《数学游戏故事绘本:追踪百变大盗》——逻辑推理+迷宫+数学。
《10分钟爱上数学》——英国小学老师写的“数学小实验”。
《如果数学消失了》——四册漫画,回答“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李毓佩数学童话集·小学低年级》——把奥数题包进武侠故事,娃读得津津有味。
《可怕的科学:数学惊奇》——“屎尿屁”笑点,专治不爱看书的娃。
《迷人的数学》——伊恩·斯图尔特写给孩子的数学史。
• 都都数学:中文配音,题型活泼,奖励机制像闯关游戏。3-4 岁当动画刷,5 岁后卸载,避免屏幕依赖。
• 可汗学院 Kids版:英文界面,内容偏简单,听力磨耳朵顺带学数学,每天 10 分钟。
• 天天练:和学校教材同步,每天5分钟,错题自动收集。
• Starfall:英语 phonics 为主,数学部分鸡肋。
现在全部停用,放缓脚步,减少数学屏幕时间。
坑1:练习册囤太多,选1~2套足够平行刷多套,题目类型重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除了费钱费时间,还造成“我已经会了”的错觉。经验:选1~2套经典即可。
坑2:提前学≠提前懂 不要急于赶进度,小火慢炖,才能把地基夯实,进度是娃的,不是我的。
坑3:家长情绪失控 越刷越对娃期望过高,对娃的能力有不清楚的认识,容易看到简单犯错、画的乱七八糟的练习册就情绪失控,要记住:家长的情绪是娃前进的润滑剂。娃卡壳时,请默念三遍“进度是娃的,不是我的”。要接受娃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题。
• 7岁:不入新书,完成学而思秘籍+图书馆,实现英文数学一起飞。
• 8岁:浅尝袋鼠数学等竞赛,目标不是拿奖,而是熟悉竞赛语言。
• 9岁:让娃自己选赛道:继续竞赛 or 转向编程+建模。
回看这一路,最庆幸的不是“娃会做多少题”,而是他始终觉得“数学很好玩”。数学不是把他推上神坛的梯子,而是帮他看见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所谓路线,不过是一场亲子马拉松——起跑线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并肩跑的这一段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