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偶尔怀念
被写进毕业论文致谢里的岁月?
2025届毕业生
已各自奔赴新的天地
但我们依然能在TA们的
毕设成果中
看到奋斗的痕迹
这里既有
电脑数据崩溃的“至暗时刻”
也有图书馆凌晨星光下的顿悟
最终凝结为
兼具学术硬度与人文温度的结晶
一起看看SZUer
毕业论文/设计里的那些故事~
当统计遇见声波
让机器听懂手势
理学篇|解码焦虑,拥抱精准治疗


每个人都有焦虑来袭的时刻。针对焦虑,心理学中有三种干预方法:认知行为干预——修正我们不合理的消极想法;积极心理干预——发现自己的优势,培养乐观,感恩的心态;联合干预——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那么,哪一种方法能更快地帮助我们从焦虑中“脱身”呢?
张旻采用“网络元分析”的统计方法,通过编码的方式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解读。筛查了3万多篇文献摘要,阅读了600多篇论文,并对140多篇文献进行编码后,张旻终于得出结论:对于缓解焦虑症状,三种干预方法的效果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一发现对倚重认知行为干预的传统疗法提出了挑战,能够帮助焦虑治疗更加“精准”。
整理数据的过程重复且漫长,张旻分享道:“我‘出逃’还挺频繁的,会去跳舞、逛商场、去海边吹风、去公园野餐……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酝酿效应’,在写作和数字分析卡壳时先把问题放在一边,过一段时间再看可能会豁然开朗,这其实是大脑在后台偷偷帮我们整理思路。”科研的正反馈来得慢,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了她“向内生长”的力量,当科研结出果实,持之以恒的魅力便闪着光;同时,作为一个容易焦虑的人,这一经历也教会她用抽离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焦虑情绪,进行“自我关照”。
工学篇|让GPT“听懂”手势的声波魔法

何彦博(右一)
传统手势识别多用摄像头拍摄、识别图像特征来判断手势;而何彦博让AI大模型“听见手势”,并且任何智能移动设备都能搭载这个系统。他所在的课题组开发的系统像给手机施了魔法——扬声器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超声波触及手势,麦克风捕捉手势在空气中引起的“涟漪”,即多普勒频移,AI大模型对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翻译”。当用户对着手机或平板电脑挥手画“8”或“A”等手势,受过训练的AI大模型便会精准识别出手势的含义,让普通智能移动设备都能隔空识别手势,实现无接触个性化人机交互,即使黑暗中也精准无误,用户隐私与环境限制难题迎刃而解。
“可无缝移植到AR、VR(增强、虚拟现实)、智能汽车中控、协作远程医疗等场景,让它们通过大语言模型‘听懂’你的手势指令,不受光线、遮挡或隐私限制。”何彦博说,课题组还将继续探索这套思路的应用前景。

何彦博(后排右四)与邹永攀老师和课题组成员
ISAC课题组对何彦博来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成员以“传帮带”的配合协作,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从事核心算法的研发,低年级的本科生则做算法的落地应用工作,搭建APP,开发软硬件实时系统,大家分工明确,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成果还用于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做科研坚持不懈是邹永攀老师教给我的重要品质,衷心感谢老师在学术研究上的无私支持与悉心栽培,感谢ISAC课题组的所有前辈和同仁,让我在研究组的大家庭中能感受到浓厚的科研氛围和互帮互助的和睦气氛。”
Shenzhen University
技术赋能现实:
从交通脉动到金融心跳
工学篇|当红绿灯学会“读心术”,交通拥堵?不在怕的!

也许人们都有过被堵在车流之中寸步难行的焦心经历,而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交通拥堵往往也是一件“麻烦事”。“如果能够通过一些方式预测交通状况,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那不是很好吗?”基于这样的思考,马少丽选择了“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交通状态预测”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创新地将机器学习模型与空间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发现商业区、住宅区的交通拥堵情况往往比较严重,而高峰期、非高峰期红绿灯时长的设计也可能大有讲究。那么,这些现象为何出现——例如,商业区的严重拥堵是由于商业化还是别的原因?她还考察了各类因素对于交通状况的影响程度,使得所构建的模型得以兼顾全局空间预测和局部现象解释,打开了交通预测的“黑箱”。
回望这篇毕业论文的诞生之路,马少丽感到既艰辛又欣喜。“收集到的数据是百万级的,我的电脑根本运行不了,那段时间就做不下去了。后来借到导师实验室的服务器,才终于把数据跑出来,看到结果的那一刻,真的就是……一把泪。”艰辛之后的欣喜显得更可贵、更甜蜜,在坎坷之中的成长也更夯实、更深刻。“不一定必须做到最好,但是要踏实做事、要积极进取。”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里,马少丽写道:“向下扎根,汲取养分;向上生长,拥抱阳光。”这句话源自于她初来乍到之际,在学校南区奶茶店的惊鸿一瞥。而当时那让她感触颇深的格言,也成就了如今这位优秀毕业论文作者生发于心、默化于行的神来之笔。
经济学篇|股市震荡的预测密钥

“我有两只股票,一只是绿的,另一只也是绿的……”生活中,股价一涨一跌,引得一时“欢声雷动”、一时“哀鸿遍野”,可见观测其变化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导师的建议下,张誉露选择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早早开始了面向资本市场的研究之旅。
“最大的困难不在于‘完成’,而在于‘想法’。一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实已经成功一半了。”充裕的工作时间、大量的文献积累为论文撰写奠定了坚实基础。张誉露将整体股市波动分解成市场、行业、公司三个层面,发现公司层面的指标更有可能先开始剧烈波动,而行业层面与公司层面的股价波动关系密切,这都有助于预测倾向于滞后的市场层面指标;与此同时,投资者乐观还是悲观、债务到期不还的可能性大小等都会对股价波动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
向上攀登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一小处错误便可能需要从头再来。但张誉露说:“不要提前为还没发生的事情而焦虑,先开始做了再说。有些事情可能本来没有那么困难,但是焦虑让我们高估了它,从而进一步拖延。”只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再艰难的路途也可以被战胜,这也是她完成毕设的同时得到的最大收获。
Shenzhen University
人机共生时代:
从情感算力到生命探针
管理学篇|让AI记住你的奶茶偏好

“豆包,讲一个有趣的笑话。”
“Deepseek,我最近想瘦身,能帮我制定个健身计划吗?”
……
越来越多聊天机器人参与到我们生活中,但有时它们却不能够准确猜中你的意思,给出令你满意的回答。林佩萱不禁思考:不同的沟通风格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那么当聊天机器人“出错”时,其沟通风格如何影响使用者的体验?林佩萱的论文最大的亮点在于她引入了机器人全局记忆程度的调节变量,让机器人能够“牢牢记住”与用户有关的所有互动记录,通过“回忆与用户的过往点滴”调动“情感”,再给出回答。
林佩萱说,做毕设最崩溃的时刻是因数据处理问题而停滞的时候,最有成就感的瞬间是实验数据得到了验证的时刻。她在致谢中写道:“感谢那个在图书馆见过凌晨星光、在挫折面前擦干眼泪继续前行的自己。很难说有什么决策是绝对正确的,是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个选择都变得正确。”与其“后悔几个月之前的决策做错了”,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已经做好的决策上,努力不留下遗憾”。
工学篇|给心脏二尖瓣装上“动态GPS”


心脏二尖瓣负责控制血液的单向流动,如果它发生损伤或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心脏疾病。医生通常通过超声影像来检查这些瓣膜的状况,但传统的超声图像分割方法不仅依赖大量人工标注数据,还容易受到运动伪影的干扰导致图像模糊。姚杰智引入“基于半监督学习的运动一致性网络”(简称 SS-MCNet),仅依靠少量标注的数据,就可以捕捉到心脏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变化,就像使用PS抠图,将超声图像中的二尖瓣结构提取出来。这一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医生在超声图像上高效找到心脏瓣膜的每个细节,让患者获得及时治疗。
姚杰智的论文致谢里提到了很多人:导师杨鑫在专业知识上给他指导和建议,教会了他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MUSIC LAB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带领他走入科研,医院为他的实验提供研究数据;女朋友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让他有足以克服困难的勇气;舍友们为他带来快乐放松的时光,成为科研生活的“调和剂”;家人一直以来的陪伴与支持,也给了他坚定前行的底气。
Shenzhen University
人文深眸:
在历史碎片与车轮之上
捕捉时代镜像
历史学篇|民国小报也对女运动员有娱乐化滤镜?!

在大三的历史论文写作课上,陈祉錡按老师的要求尽可能多地收集民国时期关于知名游泳运动员杨秀琼的报道。她发现当时社会上的大报特别是官方的报纸,主要聚焦杨秀琼的体育赛事活动及其体育救国特质,而民间小报却大肆描绘她的身材样貌并渲染各类情感绯闻甚至造谣。娱乐小报以“博眼球”的碎片报道瓦解严肃议题,使得这位优秀的女性运动员的体育成就被绯闻淹没,沦为八卦娱乐的谈资。“这和现在的热搜逻辑一模一样,民国百姓也爱看八卦,当吃瓜群众!”这个现象引发了陈祉錡的思考,她要将民国小报的“娱乐化滤镜”研究明白。
通过爬梳4000余篇与杨秀琼相关的民国报导,她逐渐摸索出近代娱乐文化的转型。娱乐小报的出现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碎片化、娱乐化,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电视时代所批判的娱乐现象原来早在我国近代社会就已经出现。深入的研究使得陈祉錡找到了明确的方向,解决了“自己到底要研究什么”的难题,她的毕设作品也因此诞生。
导师肖荣也帮助她找到了从媒介变革角度解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向。“肖老师一直鼓励我,他建议我去看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去真正读懂这本书在讲什么,这才点醒了我,让我知道我的论文到底要表达什么。”
文学篇|衰落公交产业中的理想主义微光


七百多个日夜被揉进了深圳公交的车厢里,陈悦琳和她的小组成员们原本期待把深圳公交打造为先进样本,却在一次次走访中发现公交行业的衰落——地铁、电单车与小汽车的发展,都让公交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一些公交线路客流量稀少,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
就在她们陷入“公交衰落”的悲观论调时,一群公交迷给了她们希望——他们说着“公交不死,热爱不止”,会组织一起坐公交,记录公交路线,整理出“深圳交通百科网站”,纪念已经撤牌的公交车……在巴士集团、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等地方,公交迷在社群里探讨着公交未来的可能性。再回看采访过程,她们发现深圳的公交车高峰期上座率并不低,仍有打工者还在挤着朝九晚五的公交。于是她们从担忧“公交未来是否会消失”转向思考“公交未来能怎么样”,通过不停地走访和查找文献,挖掘出了“公交不死”的客观原因,并整理了深圳公交运行和改革的卡点,提出了明确“发展公共交通的主线”定位以及企业合并大集团控股分公司适度竞争、政府补贴托底等应对策略。
“我们将成稿发给业内采访对象核对,当他们反馈说这篇稿子肯定会引起深圳公交行业关注时,我就觉得这个稿‘成了’。”陈悦琳说,七百多个日夜里,接受采访的“行业摆渡人”为他们提供了长达50万字的素材,为她们打开了凝视公交行业的“窗”;陈显玲老师与校友魏晞记者的悉心指导帮助她们啃下一个个难题,最终生长出理性与温度并存的文字。“幸有新闻实践的培育与磨砺,让我们不断地走下高塔,踏上土地。感谢学校托举了我的新闻理想,让我在四年里可以尽情以‘记者’身份接触世界!”这场毕设已然成为她们新闻职业生涯的闪亮起点。
Shenzhen University
跨媒介实验:
用画面与游戏重构认知
艺术学篇|一次大胆的毕设作品实验



周方正的实验短片《乡湖》,是向认知偏差发起的一场影像挑战。
“儿时记忆里,奶奶曾讲过关于那口湖的神秘传说,但去年春节我追问时,奶奶却说‘你记错了,那就是口普通的湖’。”这激发了他的创作欲——用影像来展现记忆与现实的落差。静态图像多承载理想化叙事,动态影像擅长现实记录,那为何不将两者融合?于是,他大胆跳出海报、品牌设计等常规范畴,将平面设计的构图思维融入动态影像,在现实与幻想交织中窥见人物内心的割裂与纠缠,创作了一部3分38秒的实验短片《乡湖》,通过这口老湖探索当代人在精神困境中的内心世界,看见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情感迷茫与自我寻求。
周方正身兼导演、编剧、美术、剪辑多个角色,前后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贵州实地取景拍摄。过程中,指导老师贺沁洋和廖波峰给予了他许多细致的指导和有效的帮助,并推动他不断完善研究与创作;朋友们也在拍摄、演出、道具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协助。
毕设的结束也是追梦新途的开始,“我想做真正想尝试的东西,作品被评为优秀毕设作品是意外之喜,也是对我很大的鼓励。《乡湖》是一个开始,我想继续用画面讲‘不普通’的故事。”
教育学篇|用游戏叩问青少年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的本质,是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活着。”陈俊蓉说,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向死而生”,却从未有人系统地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当“死亡”二字在传统教育中常年失语,她选择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破冰——做一款游戏,让青少年在“实习死神”的旅程中“预习”告别。
陈俊蓉的毕业设计《摆渡奇遇记》,是一款专为青少年打造的沉浸式死亡教育游戏。她让玩家代入“实习死神”的游戏角色中以冲淡死亡的沉重,以其职业与情感成长为轴线,经历“旁观—介入—亲历”三阶段,模拟青少年对死亡认知的渐进式深化。她还为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设计了多分支对话反馈、情绪调节街机游戏、开放世界葬礼模拟等多种不同的玩法,让“死亡教育”从“知”(认知死亡的科学与文化内涵)到“情”(管理死亡引发的个体情绪),最终落脚于“行”(通过社会联结构建支持性环境)。
“11个场景,30多个脚本,独自调试代码的深夜是家常便饭。”陈俊蓉一人包揽了策划、美术、编程与测试的全部工作,耗时大半年完成了这个制作,“这个过程像一场高强度的压力测试,极大地锻炼了我拆解问题、精准定位并高效解决的能力。”
如今,这款“超额”完成的毕设不仅收获了中学生试玩群体的好评,也为她在保研华南师范大学后的继续深造奠定了扎实基础。她希望这款游戏能像一束光,照亮生命的幽微之处,让每一个体验过“告别”的青少年,都能找到更用力热爱生活的勇气。未来,陈俊蓉计划为《摆渡奇遇记》申请软件著作权,并尝试推向TapTap等游戏平台,让更多人以游戏化的方式体验更有效的死亡教育。
Shenzhen University
完成毕业作品
是一段孤独与陪伴
迷茫与决心交织的漫长旅程
伴随着每一次的深思与试错
最终迎来了光亮
“毕设”
是承载专业力量的代码与图纸
是学术初探者的成果展示
是SZUer敢“闯”敢“创”的精神注解
探索世界、突破自我的脚步
那些“深”不可测的
学术毅力和创新潜力
都在深大沃土里
长成支撑理想的骨骼
感谢自己走的每一步
都未辜负出发时的期盼
我们怀念奋斗的日子
我们将带着荔园的星光
和无畏的勇气
去征服更大的世界~
统筹 | 王若琳
文字 | 陈培佳 段明非 袁圆 李若麟 李路宜
责编 | 廖楷狄 林海音
审校 | 杨振宇 李翔 李世卓 王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