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如虚如实说|科学,是从哪里来的?



什么是科学?根据东汉许慎(?—147年)的《说文解字》,“科”是会意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因此古时候“科学”的意思是测量的学问。现代的“科学”一词源自拉丁文“scientia”,英文为“science”。意为“知识”“学问”。1868年(日本明治元年),福泽谕吉(1835年—1901年)的《穷理图解》一书出版,书中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有为(1858年—1927年)的《日本书目志》中首次引用“科学”二字。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科学”被定义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通常指的是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学问。关于社会的有“社会科学”,关于工程的有“工程科学”。科学还有许多分科,如生物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有5个含义:


关于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


一种工具;


一种思想体系;


一种社会建制;


一种思维体系。

根据著名的英国学者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年—1994年)的研究,科学有3个特征:


能被证实的才是科学。从古到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过三个阶段:一是神学阶段,把不了解的自然现象(如生老病死、风雨旱涝、地震火山等)归结于神,相信能够通过信仰、膜拜和祈祷来获得解决。二是玄学阶段,用形而上学或普遍的本质(如善恶、因果、阴阳等)来解释一切现象。三是实证阶段,即科学阶段,不能实证的不是科学;


有用的才是科学。人类的认知可分两类:真假认知及价值认知。假的当然不是科学,没有用的也不是科学。在这一点上,有些学者有不同的意见;


有可能被证伪的才是科学。这句话有些拗口,但却非常重要。其意思是那些似是而非的、模棱两可的东西难以证伪(如占星术、堪舆术、善恶轮回等),所以不是科学。

科学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左右。当时在中国、埃及、两河流域、伊朗和印度等地都有了一些仔细观察并准确描述自然的例子,但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群伟大的哲人应运而生(图1)。他们试图超越“知”,建立“识”,对自然现象做出合理的、即使是神也要服从的理性法则。


图1,一些著名的古代哲人


在古伊朗有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公元前628年左右—公元前551年左右)。他创立了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又称拜火教(图2)。古伊朗人原信奉多神教。拜火教则认为世界有个主神是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天、地、水、植物、动物、人和火(因此数字7是伊朗人的吉祥数字)。火即“光明”,拜火是神圣的职责,因此拜火教的庙宇会有永不熄灭的圣火。世上万事皆是光明之神与黑暗的魔鬼争斗的结果。琐罗亚斯德教曾得到在伊朗的波斯王朝(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与萨珊王朝(224年—651年)的支持,兴盛一时。651年伊朗被阿拉伯人征服,伊朗人改宗伊斯兰教,琐罗亚斯德教就此衰亡。


图2,琐罗亚斯德教的信物法拉瓦哈(Faravahar),一人站在一对翅膀之上,一手拿着代表永恒的圆圈,另一只手前伸。


在古印度有佛陀(释迦牟尼,公元前623年左右—公元前544年左右)。佛陀创立的佛教强调唯心主义的觉悟。佛教把古印度教中的地、水、风、火、空“五大元素”改为地、水、风、火“四大元素”。这四大元素的结合生成诸般体相,称之为“色”。如果“四大”失调,就会生“病”;如果缺少任何“一大”,就会“死”;最后“四大”分散,终究归于“空”;因此叫做“四大皆空”。


佛教采用了古印度教中因果轮回的思想,但认为跳出轮回(涅槃)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法。佛陀生前反对偶像崇拜。因此他逝世后数百年间,佛教的雕塑中都没有他的雕像,只是用一张椅子和一双脚印表示他已经离去(图3)。不过,今天佛像却成了世界上最多的偶像之一。1206年,穆斯林征服印度,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间,植根于民众的印度教生存了下来,但佛教却遭到灭顶之灾。然而佛教已经传播到东亚(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越南、老挝、泰国、缅甸),至今还有许多信众。


图3,佛教早期的雕塑,一张空椅子和一双脚印表示佛陀已经离去


在我们中国有老子(李耳,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孟子(孟轲,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孙子(孙武,公元前545年左右—公元前470年左右)(他有一个后裔孙膑,生活在公元前350年左右,有时也被叫做孙子)、墨子(墨翟,公元前476左右—公元前390左右)、庄子(庄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等。这些哲人的事迹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古希腊著名的哲人至少有三十多位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01

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年-620年间—公元前548年-545年间)。泰勒斯试图摆脱宗教,通过自然现象探索科学原理。他研究了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变化规律,从而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源”的论断。泰勒斯认为宇宙是有序的,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有其目的,并按照这个目的运行。他在西方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位哲学家,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02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70年—公元前500-490年间)。他以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著称,还发现了音律(参见《毕达哥拉斯和他不朽的音阶》),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主张通过数学和哲学来探索宇宙的奥秘。但他迷信神秘主义,也因此死于非命。

03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年—约公元前480年)。他是辩证法的创始人。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他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他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最终归化为火,并由火重新生成。

04

菲洛劳斯(Philolaus of Croton,约公元前470年—约公元前385年)。他是毕达哥拉斯的再传弟子,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数学和音乐学上都有建树。他提出了地、水、火、气四元素说,认为它们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了世界万物。他还提出了一个宇宙模型,认为宇宙中心是一个火球,所有的行星和天体都围绕着这个火球运行,地球、月亮、太阳和其他行星均包括其中。

05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他一生没有著作(他认为文字难以传递精微要义),也未创建学校。但他弟子众多,影响深远。他通过对话形式宣扬自己的思想,强调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性。他有许多名言,如“美德即知识”“认识自己是无知的”“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宁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些观点对西方哲学和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柏拉图是世界上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后述)的老师。三人并称为希腊三杰。柏拉图在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学院(Academy)(图4),这所学院堪称现代大学之母。柏拉图的学说包括:


社会分工:社会由三类人组成:(1)生产者,包括工匠、农夫、商人等;(2)保卫者,主要是战士,他们应该忠诚、勇敢和负责;(3)学者与统治者,他们应该明智、有德、开放、自律及勤奋。


理想国(乌托邦):包括政府、和谐、管理等;


认识论:认识一个事物涉及到先验的理念及实际的感知,两者不可替代,未必相容;


爱:柏拉图之爱是抽象的、不涉及肉欲的爱;


数理科学:柏拉图为他的学校定下校规——不懂数学的人不得入内。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几何、天文、音乐;


法律:法律的基础,执行方法等。不过柏拉图未能将其完成;


宇宙:宇宙是由水、火、空气和土组成的,神创造了世界,人有灵魂。

07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7年)。希波克拉底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健康是由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的平衡所决定,这些体液如果失衡就会生病(现在证明是错误的)。他主张治病要尽量让病人自我恢复,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是少吃(特别是生病的时候)、多走路。他认为医生应该通过观察和实证来了解疾病,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希波克拉底还提出了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守则:“希波克拉底誓词”(参见《发烧与退烧药》),至今还是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础。

08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61年)。德谟克利特与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是同时代的人。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不同组合及运动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物质和物质的形态。宇宙不是谁创立的,宇宙的存在也没有什么目的。德谟克利特还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所构成。他强调幸福论,认为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德谟克利特十分长寿,在世时与柏拉图是竞争对手。

09

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欧几里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被誉为“几何学之父”。他的名著《几何原本》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之一,使用了2千年。他的“公理—命题—证明”方法对后世数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是金科玉律。

10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在数学、力学、光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科学各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发明了阿基米德螺线。在力学方面,他发现了杠杆原理和重心原理。在光学方面,他研究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发现了聚集凹镜。在流体力学方面,他发现了浮力和比重。在工程学方面,他发明了许多实用的机械和工具,如螺旋泵、战船、起重机等(参见《机械能之一》)。他的名言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11

喜帕恰斯(Hipparchus,公元前190年—约公元前120年)。喜帕恰斯是西方天文学的创始人。他设定了空间的分区,并编制出一个有1022颗星星的位置表,其中还标明了亮度。他还较为准确地测量了地球到月亮的距离以及一年的长度(参见《春、立春、春节、春分》)。

这些伟大的学者们是科学的先驱


图4,拉斐尔(Raphael,1483年—1520年)跨越时空的名画“雅典学校”(School of Athens),中间阶下倚几而坐的沉思者是赫拉克利特,右下角在石板上画图的是欧几里得,他身后身穿黄衣服手托地球仪背向读者的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90年—168年),托勒密对面同样手托地球仪的是琐罗亚斯德,旁边站着的年轻人是拉斐尔本人,左下角写作的是毕达哥拉斯,左上方穿棕色衣服的是苏格拉底,头戴金冠叉手倾听的是亚历山大,正中左边穿红衣者是柏拉图,旁边穿蓝衣者是亚里士多德。



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家的桂冠非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莫属。亚里士多德与我们中国古代的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同一时期的人。他出生于希腊北部一个小镇(Stagira),父亲是马其顿王室的医生。亚里士多德的父母早故,他跟着姐姐与姐夫长大。18岁时,他到雅典师从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在著名的“学院”(Academy)学习工作了近二十年。柏拉图研究的主要是哲学、政治、法律等社会科学的课题。亚里士多德则兼攻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课题。柏拉图逝世后,亚里士多德先是到一个小国(Mysia)工作了几年,期间与国王的表妹结婚。公元前343年,他接到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II,公元前382年—公元前336年)的邀请,去教授王子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当时腓力二世正好把他的故乡给烧了,他提出要求重建他的家乡,腓力二世爽快的答应了。于是亚里士多德就去了马其顿,这时他41岁,亚历山大13岁(图5)。


图5,亚里士多德与他的学生亚历山大


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登上王位,不久就征服了雅典。亚里士多德跟着去了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演讲”(Lyceum)。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他征服世界的路上病逝。亚里士多德担心被迫害,避居海岛(Euboea),不久就在那里病逝了。终年62岁。


亚里士多德著作等身(图6),流传至今的有:


修辞学(Rhetoric)


诗歌(Poetics)


分类(Categories),讲述了事物的10种特性,包括物质、数量、质量、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动作及动作;


解释(On Interpretation),讲述了逻辑学的基本思想,包括事物的确定性、必然性、可能性、偶然性等;


先验分析(Prior Analysis),讲述了逻辑的模态及推理;


后验分析(Posterior Analysis),讲述了感知、直觉以及逻辑学的方法;


驳斥诡辩(Sophistic Refutation),讲述了许多逻辑辩论的实例,并驳斥了一些诡辩;


动物历史(History of Animals),讲述了多种动物,特别是海洋动物,及动物分类方法;


发生与消亡 (On Generation and Corruption),讲述动物的生长、变化及消亡;


形而上学(Metaphysics),讲述事物的存在、形式、不同类型的因果关系,以及原动力(后世的神学家们据此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伦理(Nicomachean Ethics),这本书以他的儿子命名,是他在学校教学的讲义;


天空(On the heavens),讲述星象和天体运行;


灵魂(On the Soul)


政治(Politics)


青年与老年,生与死( On Youth and Old Age, on Life and Death, on Breathing)


若干课题(Topics),这是关于逻辑学、文学和艺术的一些杂谈。

其中上述所说的分类、解释、先验分析、后验分析、驳斥诡辩和青年与老年,生与死又合称为“工具”(Organon),是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学的著作。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十分精彩。例如他举了一个例子:


👉凡人皆会死(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推理)


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展示了逻辑学的魅力(参见《逻辑决策》)。


图6,亚里士多德


不过,亚里士多德也有一些错误观点。例如,他认为土最重,所以落在地上;空气最轻,所以飘在空中。据此他推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是“地心说”的起源。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用剑与火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洲的帝国,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也因之遍传世界。在亚里士多德逝世后的一千多年间,著名的学者有不少。他们在数学、光学、化学、医学等各个领域都重要的建树。不过亚里士多德犹如山岳,无人能够望其项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也被奉为经典。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7世纪),科学才全面超越了古希腊,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近代有许多人研究为什么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参见《爆炸》)。在科学诞生的时代,中国并不落后。例如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的甘德(公元前4世纪中期)和石申(公元前4世纪晚期)曾记录了810颗星,并详细描述了行星的运行。他们比喜帕恰斯要早1百多年。中国的四大发明更是改变了整个世界。其后,也不断有人做出重大贡献,不过,中国文化的主线是儒家。孔子研究的主要是伦理、社会、政治。后来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接受董仲舒(公元前170年—公元前104年)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隋代(581年—618年)开始科举制度,考的是“明经”。到了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更发展成“八股文”。学习科学的人很少。明代(1368年—1644年)时耶稣会教士们向中国介绍亚里士多德,也没有引起多少反响。


上世纪70年代末有一句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无数年轻人积极投入学习的热潮之中。这也是中国今天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END




更多内容,请点击图片

撰文:杜如虚(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供学习参考


更多科普资讯,请关注“广州科普”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