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对于青岛的印象,人们率先想到的往往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然而这片山海之间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悄然成长着一条千亿级产业链,当风景与康养融合,产业与平台凝链,青岛在生命健康产业这一新赛道上,早已下好了先手棋。
8月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吹风会,介绍今年7月印发的《青岛市加快推进“中国康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有关内容,以3年为周期,青岛剑指生命健康这一新兴赛道,提出到2027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千亿为目标打造“中国康湾”。雄伟目标下,是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动近30个部门作出的顶格规划,依托区域资源、高能级平台以及产业基础,青岛在抢占产业新高地上再一次走在前列。
据《中国康养产业消费趋势报告(2025)》显示,2025年,中国康养产业市场规模预计达到9.5万亿元。到2030年,康养产业规模或将达到14.62万亿元。万亿级蓝海已经形成,生命健康这一产业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城市争相竞逐的新赛道。而在今年5月初,山东便发布了《支持青岛市康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到2035年初步形成全国知名、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康复产业湾区。一片新兴的领域,为何挑大梁的又是青岛?
发展康养产业,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依山傍海,拥有绵延800公里的海岸线和舒适的海洋性气候的青岛,在2024年就被中国科学院评为十大宜居城市第一名,这一资源禀赋为康养产业的布局建设提供了优异的环境基础。
然而,环境良好只是产业发展的先期条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强效动能才是推动产业加速发展的根本,2024年,中国首座以康复命名的大学—康复大学在青岛高新区启用,为青岛发展康养产业搭建了科研创新高能级平台,眼下,围绕康复大学的科研资源,青岛已经打造出全市首家康复产业孵化器,孵化康复科技企业83家,包括转化康复大学等高校院所项目10余个,吸引青岛市外康养项目20余个,协助4家企业共获融资1.1亿元。近五年,青岛累计安排康复康养领域项目近20项、资金1000万元。康复大学的设立,既保证了人才的稳定输送,又可以直接对接产业需求进行科技研发,资源优势+科研赋能的双核引擎,为青岛打造“中国康湾”提供了澎湃动能。
科研成果的孵化落地需要以产业为载体,为此,青岛在产业聚集与创新领域做了充分谋划,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康复机器人、智能康复器械等产业。在位于高新区的康道医疗研发基地,其自主研发的步态训练与评估系统已入选国家工信部、卫健委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目前,康道医疗已依托青岛高新区产业资源与技术优势,专攻人工智能与康复医疗的融合创新,研发出200余种产品,覆盖三级医院康复科60%至70%的康复配置。
“中国康湾”的打造,旨在构建康复+疗养的立体产业结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银发经济的总规模在7万亿元,约占GDP的6%,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等多重推动下,养老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在大力发展智能康复制造业的同时,青岛也在养老服务业连放大招,依托青岛的山海资源、非遗文化等固有元素,发展温泉(即墨温泉)、海岛(竹岔岛、灵山岛)、疗愈(崂山道教养生文化)、森林(大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医五大特色康养产业,构建“山海疗愈+智慧康旅”全链条服务体系,形成制造与服务的“两翼齐飞”。
此外,在政策扶持方面,随着《三年行动计划》中推进“中国康湾”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青岛已经建立完善包括1个行动计划、1套政策工具包、1张项目清单、1张招商引资清单的“4个1”工作机制,力求在2027年培育10个以上特色产业园区,打造30个以上高品质健康社区,建设100个以上医康养综合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实现“三年千亿”的目标。
三年目标背后,是青岛从旅游度假城市向康养旅居湾区的职能跃迁,当康复大学的高能级平台为产业注入科研基因,当本土AI智能产业链条与康养产业实现双链对接,青岛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将区位资源转化为竞争力,为城市生命健康产业链条打造崭新品牌,为好客山东写下康养新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