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戏台”突破亿元大关的那一刻,陈佩斯既失去了一切,又获得了所有。
在如今的娱乐圈,谁还会把“戏比天大”当回事?流量才是王道,导演们拍完戏的第一件事是奔着营销去,演员们谈角色时,首先看的是咖位。可偏偏就在这个风头正劲的时代,70多岁的陈佩斯却带着自己的戏进入了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带着满腔的热情与一份孤注一掷的决心,微笑着将自己投入了这场“火坑”。
没有人真的希望看到老艺术家孤注一掷,特别是像陈佩斯这样,几十年未曾拍电影,又将喜剧演绎到了极致的人。你会说他是为了博票房?可他的阵仗根本不像是走电影工业化的路线。你说他为了热度?拜托,他的微博都懒得更新。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他真的希望拍一部“有质量”的电影。
结果呢?还没开播,就被迫退场。原定于7月17日上映,他本想避开同档期的大片——如大鹏、刘德华、杨幂的《长安的荔枝》,以及姜文、雷佳音、辛芷蕾的《你行你上》。前者主打“观众缘”,后者硬冲“审美层次”。按理说,避开这些竞争对手,应该能先打响知名度。
然而,姜文突然提前宣布将上映日期提前到18号,而《长安的荔枝》也紧随其后,两个巨头片子挤在了同一天。资本不会在乎你是不是老戏骨,更不会看你是否有情怀,最终院线选择了那些热门大片,而《戏台》只能选择让路,延期至7月25日。
然而,偏偏在这一天,又有了《南京照相馆》。三大强片抢占了同一档期,《戏台》似乎连热度的机会都没了。
但令人惊讶的是,《戏台》凭借点映,竟然靠着口碑悄悄发酵。一开始票房惨淡,陈佩斯也许早就准备好“自己拿小板凳刷票房”了。可一周不到,票房竟然突破了亿元大关。
这场胜利漂亮吗?不算,甚至可以说相当狼狈——在临近上映前,投资方突然撤资了6000万,陈佩斯咬紧牙关,将自家的别墅抵押,倾家荡产,最终只为完成这部电影。他不是不知道这笔钱可能打水漂,但他说过:“如果冷场,那是我没本事,我回家练去。”这不仅仅是口头禅,而是他真正的底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戏台》这部作品,是陈佩斯留给自己的最后一份体面。
看看现在的院线片,哪一部不是冲着大场面、大明星、大数据来的?但陈佩斯偏不。他选择的演员没有一位是流量明星,最有实力的黄渤,近几年口碑也有所下滑,几部电影反响平平,外界甚至有人说他“快掉队了”。但黄渤却坚定地说:“戏比天大,钱算个屁。”这不仅仅是一句激动人心的口号,而是他做出的真实决定。
《戏台》这部电影,从剧本到题材都相对老旧,制作团队中也没有响当当的大咖,整体呈现出浓厚的舞台感。从商业角度看,这几乎是一笔“赔本买卖”。但黄渤依旧选择加盟,片酬不高,拍摄周期不短,和陈佩斯全程默契合作,最终也撑起了陈佩斯的“戏比天大”的宣言。
尹正也是值得一提的亮点。他曾凭借在《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表现被称为“有戏骨气质”。这次他在《戏台》里饰演金啸天,眼神、身段、扮相俱佳,完美演绎了一个“戏班名角”的气场。你说他的咖位不够,那是你没看到他背后的努力。
这两个演员,都是陈佩斯亲自挑选的。他不看名气,只看是否合适。他不是在做一个项目,而是在做一场艺术的表达。
当然,还有朱时茂。这个“老朋友”也值得一提。别人投资看回报,而朱时茂亲自去首映礼支持,公开表态:“没人看,我自己买票刷。”他虽然嘴上开玩笑,但眼中却是真情实感。那种“你干,我就陪你”的情谊,只有与陈佩斯携手数十年的搭档才能理解。
然而,《戏台》显然不是每个人的菜。它没有那些快速吸引眼球的笑点,也没有高频率的高潮。它更像是一锅慢火炖出来的老汤,前面或许会让你有些迷茫,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逐渐被它吸引,尤其是黄渤和尹正那场台上台下互怼、对答如流的对话戏,带给观众一种久违的“味道”。
观众并非傻子,什么片子是靠钱堆出来的,什么片子是用心做出来的,他们心里都清楚。
如今,《戏台》票房破亿,平台预估最终会有3.6亿的成绩,虽然这个数字并不算太高,但对陈佩斯来说,这已经算是一场胜利——胜利的不仅是市场,而是他的体面。更重要的是,陈佩斯没有被这个时代遗弃。
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流量轰炸和短视频剪辑节奏的观众来说,也终于有机会慢下来,坐在电影院里,享受一场“有温度的老派好戏”。这不是简单的致敬,也不是怀旧,而是:你说戏比天大,那你就真的用心演给我们看了。
剩下的时间,属于陈佩斯和《戏台》。也许不多,但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