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原】消息满天飞,信谁?

 听音频拉到文章末尾,音频内容更全!   

面对说法不一的新闻,我信谁的?

一、啥是信息?


互联网普及之后,全球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是音信。

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时候,音信只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口信,口口相传。

口信存在的问题是,在传送过程中会出错、失真;好处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介进行传送,使用范围广,高效。

另一种是书信,用文字表达。

书信避免了口信的出错和失真问题,但在教育无法普及的时代,书信的使用受现实条件的限制,使用范围小、传播效率低。

息是消息,传播的内容。

无论是口信,还是书信都是传播的形式,消息是要传播的本质。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科技进步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出现了三方媒介和专业机构。

报纸的出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广度;电报的出现加快了书信传递的速度;电话的出现提高了口信的速度和精准性;互联网的出现、移动互联的普及无限扩展了信息传播范围,使信息传播无障碍,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文字、声音、图片、视频都可以传播消息。

而与此同时,信息也变成了有价值的商品。这样,消息本身不但具有了价值属性,也能影响消息所波及的有形、无形商品的价格。并能传播思想,改变社会。

也就是说,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生活不是变得越来越简单了,而越来越复杂了。人们在接受各种消息的同时,还要去分辨消息的意义和可信度。

消息的真假并不能自己呈现,而是要通过接受者自己去分辨。

从这个角度说,真假消息是个伪概念。你不能依赖消息本身告诉你真假,真假是你自己辨别之后得出的结论。

所以,你不能怪谁传播了假消息,那是你判断错了。

二、新闻和资讯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消息的传播成了产业,信息也从口信、信息变成了社会化的新闻和资讯。但无论是新闻还是资讯,本质上都是消息。

新闻是刚刚发生事件的消息,资讯是对某些发生过、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事件的全方位解读、评价或预判。

新闻突出的是时效性、全面性和客观性,而资讯突出的是价值性。所以,你要小心的不是新闻,是资讯。

新闻是某时、某地发生了某事;资讯是为什么某时、某地发生了某事,从某一观点看这件事的意义和影响。

也就是说新闻要体现的是及时性和客观性,而资讯更多的体现的是主观性。

但是,新闻也是人报道的,也带有主观色彩。

比如:今天早上9点张三和李四在村口打起来了。

这是一条最简单的新闻事件描述。

但如果新闻的传播者是张三或李四的亲戚,有可能就变成了这样的描述:今天早上9点张三在村口打了李四,或李四打了张三。

现代新闻学一般秉承第三方视角,要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报道:今天早上9点张三和李四在村口打起来了。张三家的人说李四打了张三,李四家的人说张三打了李四。

而这个新闻事件带来的资讯就是他俩为啥打起来,谁有理,谁没理。

可以说,我们关注新闻往往不是事件发生的层面,而是想得到一个具有价值的认知。如果是张三不讲理,我们就站在李四这边;如果是李四不讲理,我们就站在张三这边。

这种选边站的功利目的首先是维持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其次是维护个人的利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有利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这个观点出发去认定事件的事实。

这个时候的事实就脱离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就变成了一种认可。

所以说,无论对错都不是别人能给的,是你自己判断的结果。之所以很多人会抱怨别人给你提供了假新闻、假消息,其实这种抱怨是不想为自己的判断错误承担后果,是一种推责。

三、信息时代并不生活越不越简单


不过,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量的加大,背景的复杂,目的的多样,让普通人去分辨远离自己事件的真假非常困难。

这样信息在社会上的传播就出现了传播者和受众两个群体。

传播者也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具有公信力的传播机构。

因为受众人数多,这样的机构有责任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起码是不欺骗受众群体。一旦出现欺骗行为,受众也就没有了,公信力也就不存在了。

对于这样的机构受众是有权抱怨的,甚至是提出个人诉求。比如道歉、赔偿损失等等。

我国采取新闻的受权采编报道,有采编权的基本都是公立机构,私营组织、个人基本没有这个权力。

一般报道分两大块,一个就是新闻消息,另一个就是新闻资讯。基本上是出一个新闻稿,再加上一个社论,就是代表社会评论。

第二个就是知识层面的传播者。

这个层面的传播者没有新闻采编权,一般只能引用有采编权的新闻进行背景补充和评价,以帮助受众理解。

这个层面的传播也只能代表组织或个人的立场。

与有公信力传播机构不同的是,有公信力机构注重的是宏观、大集体的利益,而知识层面的传播更注重微观和小群体、甚至个人的利益。

同样,知识层面传播者的传播也要为客观性、真实性负责。

大家相信你是因为你掌握的知识多,你不能因为大家信任而欺骗。并且,这个层面的传播者应该更理性而不是挑逗情绪。

比如,俄乌战争这件事,好多人都不知道乌克兰在哪儿,更不知道两国是咋回事,你就要客观地去知识普及和评论,而不是表达情绪。

当然,没有人能做到纯理性和客观,每个人都有局限性,有偏差可以,但不能颠倒黑白。

第三个就是个人层面的主观情绪传播者。

这个层面的传播者就是受众,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情绪的权利,谈不上对错、真假,主要是情绪的宣泄和个人存在感的获取。

比如抖音、快手、微博、公众号上的个人表达,只要不违法、不伤害他人的利益,这种个人的表达是不应该受到对错、真假的指责的。

原来因为通讯手段有限,一个人情绪有可能只能传播到邻居家,现在不一样的了,有了全球的、开放的公共信息平台,个人的情绪在得到集体认可的时候,会被无限放大。

原来你的情绪在家里传播,你只要守家规就好。

比如,全家人吃饭时你不能哭,因为你这种情绪会影响大家吃饭。

当你的情绪能传播得越广时,就越来越受限,不是越来越自由,而是更不自由。

比如,邻居家办喜事,你就不能到院子里放声大哭。到现在,全球传播了,某地发生战争,你就不能在公共平台上说死人真好。

很多个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以理解,因为我们是跳跃式进入了信息时代,报纸、电话都普及过。

因为流量经济的影响,这种情绪的传播有了私利性,这就出现了完全失真、失实的表达。

很多人表达出来的东西就让人反感,大家表达反感是正常的,能表达到反感说明形成了纠错机制。

但不能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禁止个人层面的发声。正是有了各种声音,受众才能多重比较,让事实有完全呈现的可能。并提高个人辨别真伪的能力,才能慢慢地使个人情绪的传播适应现代社会的规则。

四、别和这几样东西较劲


信息的传播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四个专业的门类:

第一个新闻学。

新闻学研究的是尘埃乍起。就是刚刚发生的,追求的是时效性,是单一视角的真假。

所以,别和新闻较劲,真假并不清楚。

第二个是社会学。

当然,新闻广泛传播之后,成为一个社会事件,有了价值评论,到这个时候就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了。

社会学研究的是尘埃飞扬。正乱飞呢?当事人、利益方都在,所以也很难说对错,也别和社会资讯、新闻评论较劲。

第三个是历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是尘埃落定。就是事件早过去了,当事人、利益方的都不在了,他们的儿子、孙子也不在了,没人和当事人、利益方有关系了,再去研究充分沉淀的事实,所以叫历史叫第二事实。你也不能和历史较劲。

第四个是考古学。

考古学研究的是尘埃化石。事件尘埃落定后,充分沉淀、沉淀,时间长了变化石了,你还和化石较劲吗?不会了。

都不能较劲?那和谁较劲呢?

你只能和自己较劲,自己判断错了自己负责。然后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让自己有理性判断的能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