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暑假了,老师是不是每天在群里发提醒,提醒家长照看好孩子,防止溺水,让你烦不胜烦?别烦!比起云南元江的家长,你还是算幸运的,媒体报道,元江家长还要每天打卡两次,从0时到12时,从14时到20时,家长如果不打卡,老师还要电话催促,家长群点名。家长和老师非常不满,直斥这是形式主义,没有用!(源自澎湃新闻,法治资讯等媒体)
这种打卡机制的本质是责任转嫁的懒政。当地教体局将“暑期防溺水”的千钧重担压在了教师肩头:班主任不仅要统计打卡数据,还得对未打卡的家长电话催办,甚至承担“未打卡致事故则班主任担责”的连带责任。当教师变身“人肉闹钟”,教育者的专业价值被浪费在机械的行政命令中。
更讽刺的是,教育部早已发文明令禁止此类形式主义做法,地方执行者却以“工作需要”为由我行我素。家校边界在此刻彻底崩塌——暑期防溺水,家长在机械打卡中积累怨气,教师在催逼中身心俱疲,本该托举生命的安全网,被撕扯得千疮百孔。
反观湖北三年前划定的责任边界,恰似一剂精准的手术刀。在这里,学校回归教育本职,通过《风险告知书》明确家长监护责任,仅对孤儿、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进行家访跟踪;社区扛起物理防护职责,安装警示牌、放置救生圈竹竿等设备,组织专业队伍水域巡查;政府统筹资源购买托管服务,填补家庭监护空白。
一张清晰的责任清单,让教师从巡河催打卡的苦役中解脱,让社区网格员在危险水域竖起警示牌,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参与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当各方权责归位,防溺水工作才能穿透形式主义的迷雾——洪湖市危险水域的智能警报器响起时,刺耳蜂鸣取代了空洞的打卡提醒;襄阳教师入户为留守儿童佩戴定位设备时,科技温度化解了机械留痕的冰冷。
湖北经验昭示着破局之道:防溺水从来不是手机屏幕上的勾选游戏,而是全社会协同的生命守护。当云南的教师还在追问“今天打卡了吗”,湖北的社区干部已带着志愿队开始江畔巡逻;当元江县要求家长在凌晨完成防溺水接龙,武汉的暴雨预警信息正精准推送到隐患水域周边家庭的手机上。三年来湖北溺亡率下降背后,是责任分工对模糊甩锅的胜利,是精准治理对形式主义的碾压。
学生防溺水工作的终极答案,不在打卡程序的代码里,而在每个责任主体归位的坐标上。毕竟,能托举起生命的,从来不是老师的催促、家长的打卡,而是清晰的责任分工与温暖的社会共治。当家长担起监护责任,教育的回归教育,社区的守护社区,部门的参与共治,那张无形的责任清单,终将成为最坚固的救生圈。
你那儿的学生暑期防溺水工作,是不是只有学校老师?你认为学生防溺水工作的主要责任应该是谁?欢迎留言。
(图源网络,侵联删)